|
站内搜索:
 > 先进典型 > 

新时代好少年 | 陈锦灏:五育并举绘就新时代青春画卷

发表时间:2025-09-22   


陈锦灏,男,2012年12月生,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。2025年9月获2025年十堰市“新时代好少年”称号。

这位 12 岁少年以优异的综合素质、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精神内涵。他现任校少先队中队长,连续六学年担任班长,学业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。在传承文化、传播文明的行动上,他用笔墨书写文化自信,用琴声抚慰孤独心灵,用话筒传递红色火种,用脚步丈量责任担当,在郧阳这片红色沃土上绽放着青春光芒。

话筒烽火:红色基因的青春传译员


"同学们,这枚生锈的军功章,属于郧阳担架队队员李爷爷......" 在郧阳烈士陵园,陈锦灏志愿成为小小讲解员。去年清明节,当他讲到郧阳担架队用竹篾编织的“生命担架”时,特意展示了从郧阳博物馆借来的老照片——“汉江浪花与担架绳索在历史时空中交织”。当他讲到担架队在零下 10℃急行军300里时,台下抽泣声此起彼伏。有个小朋友问:“现在还需要担架队吗?”陈锦灏又给她看了抗疫医护人员的照片:“新时代的担架,是用知识和勇气编织的生命之舟。”为了讲好 "汉江支前故事",他啃完 5 本地方志,走访多位老兵,复刻了当年的粗布绑腿和扁担。爷爷抚摸着他复刻的粗布绑腿说:“当年我们用双腿丈量战场,现在你用知识传承责任。” 累计主持红色主题宣讲 48 场次的陈锦灏,设计的“红色故事盲盒”,让 2000 余名少先队员在拆盲盒中触摸历史温度,用青春之声赓续红色血脉。

砚田笔耕:传统文化的传承者


每周六早晨八点,郧阳老城钟鼓楼的“书法学堂”飘起墨香。陈锦灏悬腕执笔,狼毫在毛边纸上洇开墨花。“逆锋起笔,中锋行笔,回锋收笔。”老师的教诲伴着窗外汉江水的涛声,让这位少年沉醉其中。从汉江边的春联义写到钟鼓楼的墨香学堂,他用毛笔在红檀木案上书写着文化自信。去年小年,他在郧阳山跟前村支起红檀木案,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羊毫,为当地村民写下一幅幅新春的祝福。“娃子这捺画,像咱郧阳红薯粉条般劲道!”李大爷的夸赞让少年腼碘一笑,掌心的冻疮蹭着红纸:“爷爷,这是隶书的‘蚕头燕尾 ’,您看像不像对岸汉江河的浪花?”陈锦灏累计已参加25场书法公益义写,既传承了传统文化、又服务了父老乡亲,让墨香浸润着人间烟火气。

琴键星辰:艺术天空的追梦人

五年级钢琴十级考场,《彩云追月》的旋律里,评委注意到琴凳上垫着的蓝布书包——这是身高 1.45 米的少年专属“增高垫”。“从幼儿园开始,每天踩着小板凳练琴。” 陈锦灏妈妈的手机里存着 300 多段练琴视频:6 岁时够不到踏板的小脚悬着,8岁时攻克《车尔尼 740》的汗流浃背,10 岁时录制抗疫公益曲《明天会更好》的红肿指尖......如今陈锦灏的“音乐树洞”公益课堂,让城关三小多名留守儿童听见了威尼斯的美妙船歌。“灏哥哥,你的《小星星》让我梦见了爸爸妈妈。”留守儿童小雨的真诚赞美,成了他最珍贵的奖杯。

书香星河:阅读世界的领航者

走进陈锦灏的书房,三面书架如知识的梯田。从《读唐诗》到《骆驼祥子》,每本书都贴着彩虹便签。他幼儿园读《爷爷一定有办法》,用拼音写“约瑟的毯子可以给流浪猫做窝”;四年级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书页夹着给保尔的回信:“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,所以才能坚硬,什么也不惧怕。”他在学校发起的 "图书漂流瓶" 已流转到全校 25 个班级,327 本图书扉页盖着专属印章 “愿你在字里行间遇见更好的自己!”。特别的是那本《周恩来传》,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的各种感受和体会,书页间夹清华大学的定制钢笔——这是他用区级演讲冠军奖金网购的“梦想门票”。

禁毒星火:社会责任的践行者


“同学们,这种 ' 邮票 ' 毒品比指甲盖还小......”在郧阳区禁毒教育基地,陈锦灏的白手套拂过 37 种仿真毒品模型。为准备区级禁毒演讲,他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两周,整理出厚厚一沓案例笔记。决赛现场,他展示了自制的 AR 禁毒手册:“扫描这个二维码,就能看到吸毒前后的器官对比。”讲到动情处,他撸起袖子露出志愿者臂章:“这是我第 15 次参加禁毒宣传,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成为防毒长城的一块砖。”通过陈锦灏的禁毒宣讲,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了毒品的危害。


陈锦灏的成长轨迹里刻着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图谱:在传承与创新的坐标系中,左手执卷品千年文脉,右手指尖奏时代强音。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:愿用羊毫书写文化自信,愿用话筒传递时代强音。他日执玉笏,不负华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