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站内搜索:
 > 创建动态 > 

谭家湾镇:山乡“四变” 绿富同兴

发表时间:2025-03-19   

  山乡“四变”,映照出久久为功的生态文明实践。

  谭家湾镇地处郧阳区城郊,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重要节点。该镇坚决扛牢守水护水政治责任,以创建“六无乡镇”为抓手,做活绿色种养循环、秸秆资源化利用、生活污水逐级净化、垃圾分类处理“四篇文章”,实现绿富同兴。2024年,该镇获评全市“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”先进集体。

  绿色种养循环 “包袱”变“财富”

  “自从用了有机肥,化肥施用量大大减少。我家承包了300多亩地,一年连5吨化肥都用不到,不仅更加绿色环保,生产成本也相应减少。”3月11日,谭家湾镇五道岭村心怡农场经营户毕金玉告诉记者。

  养殖产生的粪污和种植产生的废弃物等,一度是谭家湾镇绿色发展的“包袱”。对此,该镇积极探索推行“猪-沼-菜”绿色种养循环,成功将“包袱”变为“财富”。毕金玉就是受益者之一。 该镇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、可降解膜替代传统农膜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,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;将规模化养殖场与蔬菜种植基地相结合,改造建成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处理中心,配套建设5000米沼液输送管网和60个田间贮液池,年消纳固体粪污近万吨,生产有机肥8000吨、地膜资源化利用200吨,沼液就近灌溉茶叶、蔬菜、水果等基地9000余亩。

  秸秆资源化利用 “废物”变“宝物”

  “通过堵疏结合,我们为秸秆变废为宝找到了好出路,也有效防止了秸秆焚烧现象。”采访中,谭家湾镇党委书记徐维峰介绍。位于该镇的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以当地农作物秸秆、玉米芯、修剪掉的果树枝等作为原料制作菌棒,年消纳农业废弃物约3.5万吨。同时,全镇多家家庭养殖农场饲料也主要为农作物秸秆。 近年来,谭家湾镇尝试“粮—草—菌”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,成功实现变“废”为宝。该镇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、基料化、肥料化利用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%。全镇年产生秸秆4000余吨,可生产黄储饲料300吨、种植珍稀菌700亩,辅料生产菌棒500万袋,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,出菇后废弃菌棒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加工成有机肥。

  生活污水逐级净化 “田园”变“花园”

  在谭家湾镇黄畈村村头公厕旁,一座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站格外引人注目。 这是该镇探索“房—田—河”生活污水逐级净化方式,把“田园”变为“花园”的一个缩影。通过源头集中处置、中端吸收利用、末端过滤减排,谭家湾镇6000余户农家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、全达标。 该镇针对集中居住农户,铺设雨污管网12.6公里,建设一体化农治设施35座,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后,再利用中水回用池回灌农田。针对分散居住农户,建设三格化粪池,统一按照“水厕入户、废水入池、肥水还园”方式,生活污水沉淀发酵后就近为小菜园、小花园、小果园施肥,全镇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%。

  垃圾分类处理 “脏乱”变“净美”

  村民拿纸壳、金属、塑料罐头等可回收物到积分超市兑换积分,一方面改善村庄环境,另一方面让村民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。在黄畈村走访时,记者看到村里建设有资源回收站,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忠霞介绍,大到废弃家具,小到烟头,都能拿到这里兑换积分。 这正是谭家湾镇为实现人居环境从“脏乱差”到“洁净美”转变,推广“分—收—转”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取得的成效。该镇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、过程分拣、末端处置闭环,户配分类垃圾桶,村设“三位一体”的市场化废品收购点,镇建垃圾中转站,区内相关企业转运利用,推动生活垃圾全环节减量、全过程利用。全镇共发放到户分类垃圾桶1536个,建立垃圾回收点14个、垃圾中转站1个,配置大小型垃圾分类车辆7台。通过垃圾分类处理,实现了户户净起来、庭院美起来、村庄靓起来。(十堰日报  毛以国 杨柳通  袁亮 王赟 )